總統日前宣布台灣將成立自主的「碳交易平台」,期望與國際合作達成淨零排放及2050淨零政策(Net zero emission)。金管會提出由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合作出資成立「碳權交易所」,主管機關為環保署。原預計於2023年7月完成設立登記,爾後公告8 月 7 日將正式成立碳權交易所,預計於9月前上路。以此提供企業或產業資訊服務,預計年底前完成碳費徵收法制,明年將針對年碳排放量2.5萬噸的用電大戶酌收碳費。
碳權交易所如何運作?
「碳權交易所」總部將設在高雄,資訊交易中心設於台北,未來會以兩部門分工運作,採取雙中心營運。目前規劃提供國內碳權交易、國際碳權買賣、碳諮詢 3 項服務。「碳諮詢」會先實行,成立初期以「國際碳權買賣」為交易標的,直到國內碳權交易《氣候變遷因應法》立法且子法實施後,才進行「國內碳權交易」。目前根據溫室氣體管制法,由環保署規劃訂定碳交易制度採碳費先行,最快將於2023年底上路。透過分階段設立不同業務之機制與系統,期盼透過碳交易平台的政策推進台灣盡早達成減碳目標。
碳權交易所將扮演平台的角色,提供企業將國外碳權商品交易於此平台,並非向國外代購。目前正積極與環保署商議將提供哪些碳權商品。碳交易制度需有法源依據、透明化交易價格,加上企業的公允揭露、節稅等相關會計機制。碳交易由於牽涉資訊揭露、稅制等金融規範,若制度要落地必須仰賴金管會與環保署共同協作。
減碳驗證機構有哪些?
為了因應歐盟在10月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因而設立「台灣碳權交易所」,對輸入歐洲的產品開徵環保關稅。現階段企業欲進行碳權交易,可至行政院環保署的溫室氣體減量與抵換管理機制提出減碳認證申請或進行碳權販售的發布。
碳權必須獲得環保署與國際公正機構的認可,才能在台灣碳權交易平台交易!
企業建立碳交易制度的優勢
政府可透過舒緩企業成本來實踐淨零目標。對於企業重視的成本效益,碳交易制度有多重優勢,讓企業有空間、彈性決定是否減碳或購入碳權,用低成本達成環境目標。
- 創造合作機會:透過國際碳市場、永續發展機制及供應鏈夥伴關係建立,來降低產品碳足跡。
- 節省成本並獲利: 碳交易制度的碳價由市場決定,企業可透過碳交易制度減少碳排放,節省能源成本。抑或於碳交易市場上出售碳排放配額,獲得收益。
- 提高經濟效率與低碳科技發展:碳交易制度可產生減碳效益,造就綠能科技創新並創造綠色就業機會。
- 降低企業碳風險。
- 改善全球氣候環境:對企業進行排放總量管制,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改善環境。
- 提升競爭力:企業可以透過購買碳排放配額,滿足自身的碳排放要求,且避免受罰,也可投資節能減排項目,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 提高企業品牌形象:建立碳交易制度,可提高企業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客戶和投資者。
結論
交易碳權將幫助企業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企業需透過碳盤查、綠能科技創新、淨零排放路徑規劃、更新排碳設備等方式,盡可能降低企業之溫室氣體排放,並購買碳權應對產業無法降低的碳排,進行碳抵換。最終要解決碳排放問題,就得透過以市場為本的「碳交易制度」。目前歐盟、美國、日本都已建立碳排放交易體系,台灣須加緊腳步跟上碳交易。
參考資料:ESG遠見
競爭力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全台免付費專線:0800 800 248
Views: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