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碳盤查與政策挑戰,是否能讓企業推進低碳轉型?又如何在成本壓力下找到減碳轉型的突破口?而不斷延宕的碳費案,終於在2024年10月定案,一般費率訂為每噸新台幣300元,但除了先前強制碳盤查的鋼鐵石油、電子零組、紡織等製造業以外,環境部擬將高用電的百貨、量販業、電信業、交通業、學校等納入強制碳盤企業,這兩項碳動作對企業有哪些影響?該如何應對,競爭力企管帶您分析探討一番。
碳費費率每噸300元,不單只是個數字
台灣碳費費率的終於定案,在氣候變遷政策中,是接軌國際的重要里程碑,目前公告的一般碳費費率為每噸300元,優惠費率A、B分別為50元、100元起;預訂明年試申報,2026年正式收費。此費率一出,許多綠色組織紛紛表示費率偏低,對企業減碳誘因有限,且約束力不足,雖然環境部說明,碳費將會階段調升,並視自主減量情形、產業競爭力及國際碳定價水準逐年檢討,但推動達到淨零目標這件事上力度還是遠遠不夠。
優惠費率於先前「【淨零首部曲】碳盤查大哉問!企業採用SBTi享碳費優惠?」有提到依照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i)取得優惠費率A,優惠費率B則是以國內外排放技術標竿及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NDC)所設定來取得,企業可以自行評估哪一種方式適合自身的企業。
其實每噸300元這價格,體現了台灣當前產業的現況與減碳需求的一個平衡點與起始點,主要減輕企業避免因成本壓力而發生大量外移的問題,亦是對高碳排產業施加適度壓力,推動轉型,讓減碳不是成本,而是投資未來。
反觀韓國與日本的碳稅現況來說,其實台灣的碳費價格擁有穩定性的優勢,對於企業在低碳轉型初期更友善,給予企業較多的時間可以計畫更穩定、符合趨勢且精確的低碳轉型策略,實施的同時還可以依據現況進行調整。
碳盤查對象範圍再擴大,服務業也要”碳帳單”了!
只訂定碳費費率還不夠,先前主要是鋼鐵石油、電子零組、紡織等製造業須強制進行碳盤查,近期環境部擬將百貨、倉儲、軌道運輸、大學、大型醫院等行業納入碳盤查對象,如果確認擴大後,碳盤查涵蓋率就從原有的57%提升至80%,而會挑選這些產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高耗能的特性,二是巨大的碳排放量。
那此階段的碳盤查對象是否會需要付碳費呢?官員強調這階段的企業在2030年前不會成為碳費徵收對象,主要是要求碳盤查,做好減碳的基本功,若沒做好這項基本功,政府難以掌握碳排放的資訊,更不用說是擬定相關碳排減量的目標與策略。
對企業有哪些影響?
對於碳排大戶最直接的影響必是成本,政府雖然考量企業支出的成本,以低碳費率徵收,但是對於企業來說依舊是備感壓力。台灣以出口為主,企業布局歐洲市場的話,很可能受到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影響,現階段CBAM尚未正式確定台灣碳費是否可以抵扣CBAM的課稅,即使可以,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由相關單位協調,在此之前,台灣企業還是有可能需要先面對CBAM的課稅,否則可能因為碳排力不足而國際競爭力下降。
對於百貨、量販業、電信業、交通業、學校等服務業的「碳盤查新手玩家」即將進場,是否能夠快速掌握自身的碳盤數據為最大挑戰,初期對於碳盤查的了解知之甚少,可能因為碳盤查的準確性與不夠全面而面臨風險
對碳的眾多挑戰該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為了能夠解壓,將危機化為轉機,需要先從以下三方面著手進行:
1.排碳基本功「碳盤查」:未來即將步入碳盤查的產業,首要即是透過碳盤查,快速掌握自身企業的碳數據,而已實行碳盤查的碳排大戶們,則是需要透過碳盤查取的精準數據,找出可改善的空間,避免未來「補繳學費」。
2.未來趨勢「低碳轉型」:儘早投入減碳技術或找尋再生能源替代,並整合綠色資源與技術,以降低未來碳費或碳稅等相關壓力。主動轉型成功之企業,除了提高競爭力以外,有機會成為行業領先者,在市場佔領一席之地。
3.家家必備「碳管理系統」:將前述兩項碳策略整合管理,透過數據管理平台,進行分析與揭露,增強透明度,並滿足各個規範及市場需求。碳管理對企業來說,除了滿足合規性以外,還可成本優化、品牌價值提升與強化國際競爭力。此外企業需同時關注國內外碳相關政策與趨勢,如碳費、CBAM等,適時的彈性調整,以保持競爭力與合規性。
以上三方面著手進行的同時,也要注意數據的複雜性與內部溝通教育,在數據上因為碳排數據蒐集上本就不易,會涉及到不同產業、部門、層級等,通常需要專業技術的幫助,並導入數據管理系統或專業碳盤查的第三方協助;內部溝通教育則是因為碳管理需要跨部門合作與公司高層的支持協助,提升對於減碳的知識並達成共識。多注意這兩點讓企業在推行碳管理上能降低些難度,減少阻礙與成本。
碳費的正式上路與擬碳盤查範圍的擴大,無疑是台灣企業邁向低碳經濟的重要里程碑。 雖然碳費的初始費率相對較低,但它為企業提供適應期,也為產業升級創造了過渡的空間。即使碳稅、碳交易已上路的國家也紛紛遇到不同挑戰,各國政府也都在積極處理,企業無須太過碳焦慮,一步步慢慢跟隨即可
隨著碳盤查對象的延伸,強調了服務業與高用電產業的碳排責任,在這樣的挑戰與壓力之下,企業應該以長遠的眼光將其視為投資未來的機會。從基礎的碳盤查、到減碳技術的導入,再到碳管理系統的落地,都是轉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驟。透過積極部署減碳策略,企業不僅能降低政策風險,還能提升國際競爭力。而碳費費率定案與碳盤查範圍擴大,只是起點,企業需抓住低碳轉型機會,以積極的態度將危機轉化為機遇,才能在全球綠色浪潮中生存。
競爭力企管擁有碳盤查與ISO認證輔導的豐富經驗,以及專文詳細說明ISO標準、企業管理與時事新知等文章分享,讓經驗豐富的專業顧問師一對一線上諮詢為您服務,無論是ISO標準認證、ESG企業永續報告書相關問題、企業管理與教育訓練課程,都歡迎您預約服務!
參考資料:中央社netzero、RECCESSARY、經濟日報、聯合新聞、中時新聞網、綠色和平
圖片來源:Freepik
相關文章:
ISO14064或ISO14067標準哪個更適合您的企業?看這篇就對了!
揭密GHG Protocol:成為淨零排放的推手
【淨零首部曲】碳盤查大哉問!企業採用SBTi享碳費優惠?
競爭力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全台免付費專線:0800 800 248
LINE線上諮詢:
Views: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