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TR到NDC,剖析全球氣候政策全貌,巴黎協定第6條通過對台灣有何影響?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COP29)於11月11日至24日在中亞國家亞塞拜然舉行,主辦國是以生產石油與天然氣為主。此次在國際上被笑稱是「到處找錢的氣候峰會」,核心議題即是氣候金融,也是最棘手的問題,除了氣候融資,還有新減碳目標以及跨國碳交易等問題需要解決。本文將會整理出此次峰會重點及分析當前議題對台灣未來將有哪些影響?
充滿爭議的COP29
2015年所立下的「巴黎協定」,要求全球各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升溫控制努力不超過1.5°C,但最新一期公報紀錄溫室氣體變化,在短短20年間,二氧化碳濃度卻已經上升11.4%,其他各數據也顯現我們離「巴黎協定」的目標越來越遠了。所以此次氣候峰會非常重要,需要依照現況去進行氣候策略的調整規劃,但連續三年都選擇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要經濟發展的國家作為主辦締約方會議的國家,像是COP27的埃及、COP28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此次的亞塞拜然,讓人對於各國政府面對氣候變遷的決心存有疑慮,畢竟石油和天然氣是造成全球暖化日益嚴峻的兇手之一,並且亞塞拜然並沒有真正參與會議進程,對於減碳目標沒有幫助。
近期聯合國報告指出,目前各國氣候相關政策的推展進度,可能在本世紀末時溫度升溫約3°C,但亦表示,現階段的技術上還是可能達成1.5°C的目標,只是需要在接下來10年大幅度減少碳排放。
議題重點1:氣候融資
本次核心就是氣候融資,主要是先前所承諾的「損失與損害基金」一直沒有兌現,在COP27的時候,已開發國家同意集資1千億美元,成立「損失與損害基金」,提供給受到嚴重氣候變遷影響的發展中國家使用,協助這些國家能更調適應變氣候變遷的問題,但COP28的已發展國家捐款金額沒有達到1千億美元,故於今年度COP29來「要錢了」。
而在氣候談判中有一個詞是NCQG,即是「新集體量化目標」的意思,依照「巴黎協定」各國須定下新數字目標,取代原先每年的1千億美元目標,資金來源包含:政府資金、私人資金,雙邊與多邊籌資,以及創新、替代性資金。
此次COP29結束後,最終定案各國承諾在2035年底前提供每年三千億美元的資金,與先前的一千億美元相比有好一些,但深入瞭解分析,以目前的氣候問題來說,發展中國家只感到杯水車薪,且此資金結構為「贈款」和「貸款」,並非全是贈款,這與發展中國家的預想有所出入。此外,全球公私部門將於2035年前每年提供1.3兆美元氣候融資,幫助開發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盡最大的誠意展現對氣候融資的承諾。
議題重點2:跨國碳交易的市場開放及監管
巴黎協定中的第6條的碳市場規則的終於通過,為國際碳權機制的合作奠定基礎,亦是碳交易的新里程碑,有望透過這個機制使各國達成NDC的目標。先前的6.2條主要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合作,這些國家是氣候公約的締約國,即是聯合國會員,所以將許多非締約國排除在外,使得碳交易的進程趨緩,但此次主要的核心議題是討論協定中的第6.4條則是通過全球性的碳市場交易,並允許非會員國參與,但需要針對程序、方法、規則等標準進行討論設立,還有許多細節尚未規劃,未來確定相關規則後,可推動跨國碳交易市場的運行,提供落後國家技術支持和資金流入,促進更廣泛的國際合作,另外還有第6.8條,完成非市場機制的談判,透過國際合作支持國家氣候計劃的實施,並推動永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日本與印尼也在此次COP29宣布雙方開始實施巴黎氣候協定第6.2條碳交易架構下的相互承認協議(MRA),成為首個兩國雙邊碳交易系統。未來其他國家也可以參考此範本,進行碳交易。現階段義大利與南韓,以及新加坡與其他20個國家,正在進行不同階段和形式的碳交易談判。
透過此次COP29氣候峰會,是國際碳交易市場上是一大躍進,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哲良認為,通過第6.4條的碳交易市場有很多發展空間,未來可以在友邦、海外成立公司,甚至直接進入海外碳市場交易。
雖然巴黎協定第6條通過,身為非締約國的台灣也有機會參與國際碳交易市場,但氣候變遷計畫不應該只有碳交易,這屬於治標不治本,在碳交易以外的地方,可研究發展節能減碳或因應氣候變遷等相關技術,才可能達到真正永續發展。
議題重點3:透明度的提升
在了解氣候峰會所說的透明度之前,需要先了解什麼是NDC,在2015年的巴黎協定要求各國應提出在2020年以後的氣候行動,包括減量措施、減量目標及調適氣候變遷衝擊等,稱為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簡稱NDC),並每5年更新提交。現有的NDC即將在2025年2月到期,各國勢必要提出新的NDC。
而透明度,即是依照「巴黎協定」的決議中,締約國需在2024年12月31日繳交透明度雙年報告(Biennial Transparency Reports, 簡稱:BTR),而BTR是揭露國家碳排放數據與氣候政策成效的報告書,並透過BTR可以評估NDC成效,檢視是否有離我們所設定的目標越來越接近,也透過這些數據,為了未來氣候政策的調整修正給予強而有力的數據基礎。
此次COP29會議,已有13個締約國已經提交BTR,樹立全球的標竿,而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表示,「過去幾年來,透過已經研發線上的『增強透明度框架』報告工具,使得提交報告、專家審查的流程更容易,」他說,已培訓逾2,000位國家級乃至國際級的氣候專家,可以支持像全球氣候透明度這樣的平台,同時呼籲各國及時上傳各自的BTR,並在任何需要的情境訴求協助;也期待締約國全心投入這個審查流程,並且分享所學。
對台灣未來的影響
巴黎協定第6.4條的通過為全球碳市場帶來了重大突破,對台灣來說則是一項重要機遇。儘管台灣非巴黎協定的締約國,但仍可依據全球碳市場框架參與碳交易。同時,這也為台灣本地碳市場注入活力,為實現淨零排放目標提供關鍵的經濟支持。在COP29會議中,氣候相關貿易壁壘成為討論重點,其中尤以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引發廣泛關注。該機制旨在避免碳洩漏,但對出口至歐盟的開發中國家而言,意味著更高的合規成本與壓力。對台灣企業而言,高昂的碳成本可能削弱競爭力,因此尋求有效應對措施至關重要。
此外,COP29宣布氣候融資規模將提升至每年3000億美元,同時呼籲全球清潔能源發展需達到現有規模的三倍。對台灣而言,作為全球供應鏈的一部分,這不僅是挑戰,更是推動再生能源發展的契機。透過大幅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台灣不僅能減少碳排放成本,還能強化綠色經濟的競爭力。總而言之,COP29的決議不僅在政策層面為台灣提供參與全球碳減排的機會,也在經濟與能源轉型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台灣若能在碳市場和再生能源應用上取得突破,將為未來的市場競爭力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COP29不同發現
此次COP29有兩點發現,首先是今年與會的國家元首比往年少,而碳排放位於全球第二名的美國沒有參加此次COP29會議,而即將上任的美國總統川普日前表明要退出巴黎協定,但目前還沒確定針對氣候政策川普到底會做那些命令與公告,使得此次氣候峰會中充滿著不確定性,為此,本次全球談判代表的共同目標之一為「盡力確保川普第二任期下的美國政府,不會顛覆多年來的氣候談判結果」。
另外一點則是經濟成長卓越,能與美國抗衡且碳排放量排名第一的中國,因被定義為發展中國國家,是沒有義務減少碳排或是向較無能力的第三方國家提供援助,雖然領導人沒有參與此次會議,但中國首次向全球公布自 2016 年以來,向發展中國家支付超過 240 億美元氣候融資資金的事實,明確表達氣候融資的訊息與進展,並且同意氣候融資的要求。此外,中國今年提出「新三重奏(new trio)」,指的是太陽能電池板(solar panels)、電動車(EVs)和電池(batteries),以「再生能源」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策略關鍵。展現對於氣候上的雄心壯志,欲在氣候談判上掌握話語權。
離控制升溫1.5°C仍遙遠
COP29完成了氣候資金、碳市場兩大重要協議,但是上屆提出脫離化石燃料的決議停滯不前,距離控制升溫1.5°C的目標仍很遙遠。在氣候融資方面,從一千億美元提升至三千億美元的目標,雖然金額提升,但資金是否能真正到達最需要的國家和地區仍是個大問題。另外,巴黎協定第6條碳市場規則的制定與落實非常重要,順利制定可為跨國碳交易市場的運作鋪平道路,對全球減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這次的COP29聚焦於氣候融資、碳市場透明度及跨國碳交易,揭示全球對減緩氣候變遷的迫切性和挑戰。對於台灣而言,是塑造未來競爭力的關鍵轉折。從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到新集體量化目標(NCQG),國際規範要求企業須有更高層次的氣候透明度與碳管理能力。台灣政府近幾年也致力於推廣氣候相關政策,幫助企業能夠與國際接軌,例如碳盤查的推廣以及揭露氣候資訊的ESG永續報告書,企業可以透過ISO 14064來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環境管理體系,進一步強化碳盤查與數據管理能力。同時,藉由ESG永續報告書的撰寫揭露,提升資訊透明度,清晰呈現其永續行動,進一步贏得投資人及客戶的信任,吸引國內外投資機會。
競爭力企管擁有ESG永續、碳盤查、ISO認證輔導等豐富經驗,以及專文詳細說明ISO標準、企業管理與時事新知等文章分享,讓經驗豐富的專業顧問師一對一線上諮詢為您服務,無論是ISO標準認證、ESG企業永續報告書相關問題、企業管理與教育訓練課程,都歡迎您預約服務!
參考資料: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環境資訊中心、CSR@天下、ESG遠見、CSRone、中央通訊社、ESG今周刊
圖片來源:Freepik
相關文章:
Views: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