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於2023年01月10日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同場加映: 氣候變遷因應法來了!懶人包帶你一次瞭解)。相繼而來的「氣候訴訟」議題與案件與日俱增,訴訟的主題、對象也趨向多樣化。究竟氣候訴訟是什麼?案件有哪些?企業該如何應對?
氣候訴訟是什麼?
氣候訴訟(climate litigation)近年在全球蓬勃發展,公共團體或個人主張政府、企業等機構之政策、行為加劇氣候變遷而侵害人民權利因而提出訴訟,促使政府修訂政策或企業採取有效的減碳措施。氣候訴訟可能會消耗眾多時間成本及金錢成本,且會對企業造成難以彌補之聲譽、財務、市場估值及融資信譽的影響與損失。
- 氣候訴訟提告項目
近年來氣候訴訟案件有哪些?
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環境法研究中心統計,至2022年全球已有2,002起氣候訴訟案件。以下列舉:
- 瑞士:2022年全球前50大排碳大戶-跨國水泥企業霍爾希姆(Holcim)被四位印尼帕里島(Pari)居民提出民事訴訟。霍爾希姆(Holcim)自1950-2021年來,已產生70億噸碳排,超越瑞士全國同期的碳排放總量。此為瑞士以及全球第一起針對水泥產業的氣候訴訟。
- 荷蘭: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 Shell)被荷蘭地球之友(Milieudefensie)與數個公民團體提出氣候訴訟。2021年海牙地方法院宣判,並要求荷蘭殼牌公司的範疇1、2和3排放量應在2030年前將整體產業鏈的碳排放下降45% (以2019年為基準)。此為近年來知名的氣候訴訟勝訴案例。
- 台灣:2021年初,台灣出現首宗氣候訴訟案例。環境法律人協會、綠色和平與四名氣候受難者對經濟部提告,主張現行的「用電大戶條款」對企業的再生能源設置要求過低、忽略其減碳義務,違反環境基本法,侵害人民基本生存權利。原告在聲明中表示,希望透過此次訴訟開創歷史先例,讓公民能持續在台灣氣候正義上開創不同可能。
企業該如何應對蓬勃發展的氣候訴訟?
氣候訴訟的目的主要有兩個:
- 因「災害損失」提出「金錢賠償」。
- 因「權利受損」主張「要求企業改變方向,朝向ESG目標行事」。透過獲得媒體版面、公眾關注以提高氣候意識,進而改變政策走向。
面對氣候訴訟的最新發展,企業宜將氣候訴訟納入整體ESG風險管控考量,並檢視自身實際ESG作為。
欲減少氣候訴訟,除了應持續了解國際ESG標準,也應密切關注法規標準的更動,並於公司內部建立查核機制,確保達到ESG策略的落實。氣候訴訟雖然警惕企業看似負面,卻同時讓企業有機會盡早調整決策,減少更大的經濟損失。積極落實氣候行動以保障人權,企業宜做好ESG法規風險監測與管控!
本文參考: 商業週刊、CSRone
競爭力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全台免付費專線:0800 800 248
Views: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