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限制塑膠生產到法律約束力的爭辯,再到塑膠與化學品管理,各國在利益權衡間如何拉鋸?「全球塑膠公約」原本預計於2024年底正式立約,在這6天的談判過程中,卻遲遲未達共識,大會預計延長會議至2025年談判,這是繼「巴黎氣候協定」後最重要的環境協議,而到底有那些因素造成談判未果? 對於台灣的塑膠方面有哪些影響?
三大爭議
(環境部整理全球塑膠公約重點。圖片來源:環境部提供)
全球塑膠公約的草案涵蓋32條規範、12項核心義務措施,並聚焦於4大戰略目標,分別為減少與替代塑膠製品、塑膠產品設計確保可再利用與回收、再利用塑膠轉型循環經濟、強化現有塑膠廢棄物管理制度。原本預計南韓釜山將會是最後一場解決塑膠問題的關鍵會議,但即使是討論到12月2日的凌晨三點,仍舊未達成共識,主要有三大爭議:
1.是否將「限制塑膠生產」納入公約之中:
每年全球塑膠生產量高達4億多噸,而塑膠主要生產來源皆是化石燃料,是中東國家主力發展產業,由COP29舉辦國亞塞拜然就可看出對於化石燃料的態度,像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朗等國家,皆主張聚焦加強回收、減少塑膠廢棄物。近幾年各國大力發展各種再生能源,進而影響石油產業,使石油國家不得不保護所剩不多的塑膠市場,因此石油國才會各種阻撓塑膠減產的條例納入公約;且限制塑膠製品,對於全球經濟來說是一大衝擊,例如醫療產業會使用大量的一次性塑膠用品。若真需要減少生產塑膠,必須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並提出解決方案,否則一昧的減少塑膠生產並不是明智之舉。
(塑膠生產來源。圖片來源:綠色和平)
2.條約是否具備要法律約束力:
歐美國家與石油國家對於條款的法律約束力也各有立場,前者主張必須具有法律約束力,以有效推動塑膠公約的執行、確保各國皆會遵守;後者則傾向自願性指導原則,可根據各國的狀態來執行。迦納談判代表阿杜庫米(Sam Adu-Kumi)一針見血地指出「僅靠自願性措施無法遏制全球塑膠污染,全球需要的是具有約束性的公約。」他以迦納為例,說明塑膠垃圾對環境的衝擊:社區被垃圾淹沒、水體與農田遭到污染、垃圾場時常起火,許多現象都反映出塑膠污染問題的全球緊迫性,所以這時更需要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公約,才能大力推動減塑。
3.塑膠產品和相關化學品的管理
對於是否要管控某些特定塑膠品或塑膠中的化學物質,各國意見也不同。石油國希望根據各國的實際能力來決定,並要求使用科學證據來評估化學物質的危害,而不是一刀切。其次在塑膠全生命週期(生產、使用到廢棄的整個過程)管理上,歐美國家認為應該進行全面管理,而石油國則認為聯合國許多協議都已包含相關塑膠廢棄物管理,沒必要再新增這部分內容到塑膠公約中。
除了以上三大主要爭議導致會議進程延後以外,其中,中國與美國態度模糊不明,其領導人不僅缺席COP29,也缺席本次塑膠公約會議,對於談判的影響不言而喻,畢竟身為主要塑膠生產國的兩個國家不進行表態,也相當於對地球環境的未來蒙上一層灰。
「全球塑膠公約」立約迫在眉睫
每年塑膠的生產量仍舊持續攀升,預計到2050年達到11億噸,且根據統計僅有約9%的塑膠廢棄物被回收利用,其餘塑膠則進入掩埋場、焚化爐,或直接流入環境。而每年約有1100萬噸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一輛垃圾車的塑膠倒入海中。
你知道塑膠污染不僅損害自然環境,也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嗎?當塑膠分解後,會釋放出塑膠微粒(Microplastic)。科學研究顯示,塑膠微粒已被檢測出存在於人體的血液、肺部、肝臟、腎臟、大腦以及母乳中,且濃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根據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研究,塑膠微粒與奈米塑膠的積累可能增加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肺病等健康風險,必須重視對人類健康的長期影響。
塑膠污染的影響日益嚴峻,也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危機之一。持續增長的塑膠生產量與回收率的失衡,加劇了自然生態的負擔與人類健康的威脅。若不盡早推動塑膠相關措施,對環境與人類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台灣「塑」況與影響
面對全球減塑議題,台灣不斷推動各種減塑政策,目前以避免不必要消費與促進再使用、訂定綠色設計準則提升塑膠產品可回收性、導入科技化工具強化塑膠回收及再生利用、鼓勵使用再生或替代材料、減少塑膠垃圾對環境的影響等五大政策推行為主。例如2002年起不得提供免費塑膠袋,並陸續擴大類別店家。另外2018年開始塑膠吸管、外帶杯、免洗餐具等以「2025以價制量限用、2030全面禁用」為目標。
(環境部檢討2018年訂定各階段的減塑目標進度。圖片來源:環境部提供)
上圖為台灣於2018年提出的減塑目標政策,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2030年將在14類場域全面禁用購物用塑膠提袋、塑膠吸管、一次性外帶飲料杯與免洗餐具,這一目標不變。且進一步指出未來將密切跟進全球塑膠公約的討論成果,並基於最新進展制定2035年的減塑政策。政府也計畫整合環保團體及政府各部會的意見,與循環經濟促進法的修訂相輔相成,推動塑膠資源循環與永續發展。
台灣雖積極推動減塑政策,但在塑膠回收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低價值或複雜材質的塑膠廢棄物,回收效率一直偏低。儘管目前全球塑膠公約尚未最終定案,但從塑膠議題的未來發展來看,對台灣的影響不容小覷。這不僅是挑戰,更蘊含機遇。
企業該怎麼應對
根據塑膠公約的戰略目標,若台灣企業能朝向使用可回收再生材料或推行塑膠循環經濟的方向發展,有望在市場中脫穎而出。例如,企業可透過優化產品設計、採購環保材料,以及強化廢棄物管理來有效減少塑膠的使用與排碳放。此外,建議企業密切關注全球塑膠議題的發展,結合國內外政策趨勢,提早進行塑膠轉型的布局。
若資源能力有限,又不知道從何開始的話,企業可考慮申請取得 GRS全球回收標準(Global Recycled Standard),以證明其在使用回收材料及環保生產方面的承諾。取得GRS不僅能提升企業形象,還可強化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成為贏得消費者信任的重要保障。這不僅有助於提升競爭力,還能創造市場優勢,讓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站穩腳跟。
競爭力企管提供高效率的GRS全球回收標準認證輔導,以豐富的產業經驗,協助企業從認證流程到實務操作,快速獲取GRS認證、提升市場競爭力。
快讓經驗豐富的專業顧問師一對一線上諮詢為您服務,無論是GRS認證申請、ISO認證、碳盤查、企業管理或教育訓練課程,都歡迎您預約服務!
參考資料:環境部新聞、環境資訊中心、CSRone、綠色和平、中央通訊社、CSR@天下、RECCESSARY
圖片來源:Freepik
相關文章:
GRS全球回收標準融入社會責任,讓回收再創價值!-六面向分析-
競爭力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全台免付費專線:0800 800 248
LINE線上諮詢:
Views: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