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大廠與政府要求提供永續相關數據與承諾,內部營運的管理挑戰也慢慢浮現。從永續報告的環境章節開始,一步步帶你了解揭露重點與方法。對許多正著手撰寫永續報告的企業而言,如何在環境面有效揭露關鍵資訊,是最常見的挑戰之一。永續報告書是年度成果的彙整,亦是企業展現ESG作為與溝通誠信的重要媒介,尤其在國際供應鏈日益重視氣候與碳議題的背景下,環境資訊的透明揭露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一環。
目前政府或企業以採用GRI準則作為揭露依據,特別是在能源(GRI 302)、水資源(GRI 303)、溫室氣體排放(GRI 305)及廢棄物(GRI 306)等面向。這些準則不僅提供數據項目的指引,也幫助企業從管理制度、行動方案到效益成果做出完整回應。
值得注意的是,「氣候變遷」、「碳管理」及「能源效率」已成為ESG表現中不可忽視的重點。企業若能及早建立內部盤查與管理流程,不僅能應對揭露要求,更可發掘節能減碳的潛在效益。
氣候變遷:辨識風險與機會,回應TCFD架構
面對氣候變遷趨勢,企業營運與供應鏈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型壓力。極端氣候事件(如暴雨、乾旱、熱浪)日益頻繁,不僅可能造成工廠停工、物流中斷,也提高設備損壞與保險成本等經濟風險;另一方面,來自政府政策、市場預期或客戶要求的「轉型風險」(如碳稅、綠色採購要求),更加速企業在能源結構、產品設計與治理架構上的轉變。
建議企業在永續報告書中,依據自身產業特性與營運據點,盤點可能面臨的氣候風險與機會。例如:若公司據點位於氣候變遷熱點區(如沿海或易淹水地區),可評估未來極端降雨或海平面上升對廠區運作與財務的潛在衝擊;又如企業具備再生能源開發或節能產品的能力,亦可作為氣候轉型中的成長契機。
同時,建議揭露企業的調適與減緩行動,包括風險監控機制、營運韌性規劃、節能設備升級、供應鏈碳盤查等具體作為。這些行動除了可減緩氣候影響,也有助於因應政府政策及滿足投資人對永續表現的期待。
若企業已導入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建議架構,可進一步說明以下四個面向:
- 治理(Governance): 企業董事會與高階主管是否參與氣候相關議題決策?例如定期檢視氣候風險報告或訂定減碳策略。
- 策略(Strategy): 氣候風險與機會如何影響企業策略、財務規劃與長期營運?是否進行過氣候情境分析?
-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是否將氣候風險納入整體營運風險評估程序?如何進行識別、評估與監控?
- 指標與目標(Metrics and Targets): 是否訂有碳排目標、能源強度指標,並定期追蹤成效?
( 圖片資料擷取自2022年-威剛-永續報告書 )
企業無須一步到位,可先從具體案例與數據揭露著手,逐步建立符合TCFD架構的管理機制。透過透明揭示,企業不僅能降低氣候衝擊帶來的經營風險,也能展現對對社會與市場的長期承諾。
除了整體氣候風險辨識與策略調適外,企業對溫室氣體的盤查與減量目標管理,同樣是環境資訊揭露的核心工作之一。
溫室氣體管理:從盤查到減碳目標
對許多中小型企業來說,開始進行溫室氣體管理可能有些陌生。不過,只要掌握基本原則,就能逐步建立有效的碳管理制度。除了揭露「排放現況」外,更須呈現「如何掌握 → 如何減量 → 減多少」的邏輯。建議採用「盤查邊界 → 排放揭露 → 減碳目標」三段式,結構清楚、易於閱讀。
- 溫室氣體盤查邊界:明確說明組織邊界(含哪些公司或廠區)與營運邊界(控制/影響活動範圍),可依據ISO 14064 或 GHG Protocol 方法,並說明所採的邊界設定方式。
- 排放範疇揭露:揭露範疇一(自有設施)、範疇二(外購電)、範疇三(供應鏈與上下游)數據,排放單位建議使用「噸CO₂e」,若有年度趨勢圖或密集度指標更佳。
- 減量目標與行動方案:說明短中長期目標,包含碳中和承諾、碳費、內部碳定價等,建議標示目標年度與基準年度,並搭配具體執行方案以提升可信度。
( 圖片資料擷取自2023年-台星科-永續報告書 )
❗ 撰寫注意事項
- 僅揭露總量會顯得流於形式,應說明變化趨勢或密集度(如每單位產品排放量)
- 範疇三最常被忽略,但供應鏈排放對企業整體影響可能最大
- 建議逐年揭露進度,即使目標未達成,也應說明原因與調整措施
- 若有第三方查證,應註明機構與查證標準
(了解更多:【淨零首部曲】碳盤查大哉問!企業採用SBTi享碳費優惠?)
能源管理:聚焦效率提升與再生能源使用
在碳排放的重點項目中,能源消耗通常是企業最主要的來源之一。無論是使用電力、燃料或再生能源,都會影響總體營運成本與環境足跡。為此,企業需逐步建立能源管理體系,掌握能耗資料、導入節能設備,並積極評估再生能源導入可行性。透過以下三步驟,逐步撰寫內容,精準揭露資訊:.
- 能源消耗統計:區分不同能源型態(電力、燃料、再生能源等)與年度總用量,可使用百萬焦耳(MJ)、kWh等單位,並附上折算公式或依據。
- 能源效率提升措施:說明節能設備導入、製程改善、EMS系統管理等行動,若有補助計畫或ISO 50001認證,可一併揭露以增信度。
- 效能成果與指標:建議以「能源密集度」(如每單位產品耗能)或「節省總量」呈現,加上前後年度對比圖,凸顯改善幅度與趨勢變化。
( 圖片資料擷取自2023年-台星科-永續報告書 )
❗ 撰寫注意事項
- 避免僅列出節能設備清單,需具體說明預期與實際成效
- 能源轉型成果(如綠電採購)也屬重要揭露項,即便比例小也值得說明
- 指標建議標準化,如使用「每單位營收耗能」能協助外部比較分析
水資源管理:識別風險與落實節用
水資源雖不一定是所有企業的主要風險來源,但對特定產業(如半導體、食品加工、化工、金屬加工)而言,用水效率與風險識別則十分關鍵。特別在氣候變遷下,區域性缺水與用水限制已成為營運需納入考量的重要項目。水資源揭露不應僅止於用水量列舉,更應說明企業如何識別風險、採行節水措施,以及與營運區域水資源狀況的關聯性。建議撰寫方式採「水的來源 → 使用流程 → 節用成果 → 風險分析」的架構,清楚而完整:
- 水資源來源與使用量:揭露用水來源(自來水、地下水、雨水回收等)與總用量,若涉及多廠區,建議分區揭露並總表呈現。
- 節水措施與再利用:說明製程再生水系統、洗滌水循環、空調冷凝水回收等作法,若有年度成效,建議以百分比或用水密集度呈現。
- 水資源風險與區域資訊:可參考經濟部水利署、地方政府水資源規劃資料、或歷年限水公告,評估企業營運據點是否面臨水資源壓力或供水中斷風險。
( 圖片資料擷取自2023年-威剛-永續報告書 )
( 圖片資料擷取自2023年-日月光-永續報告書 )
❗ 撰寫注意事項
- 避免單一數據羅列,應搭配具體措施與預期效益說明
- 區域風險揭露是投資人關注重點,即使非高風險也應註明來源與評估依據
- 建議優先納入水回收率與單位產量用水量等兩項關鍵指標
廢棄物管理:強化資源循環,減量執行成效
在永續報告書中,「廢棄物管理」亦屬於環境績效的重要指標,揭露內容除了符合法規要求,還要展現企業在資源循環與減量方面的實際行動。對於首次撰寫的企業來說,建議從下列三個重點切入,逐步鋪陳內容:
- 整體政策與管理方式:說明公司如何管理廢棄物、是否有管理制度或責任部門,例如導入ISO 14001、PDCA 流程、或內部管理規範。
- 年度產出與處置數據:提供不同類型廢棄物的總量、處置方式、回收比率。
- 改善作為與成果:描述企業為減量所採取的具體行動方案、成效與未來目標,避免僅列舉措施,需搭配前後比較或定量說明,如節省XX公噸。
( 圖片資料擷取自2023年-南茂-永續報告書 )
❗撰寫注意事項
- 分類清楚、用語一致:建議使用「事業廢棄物(一般 / 資源回收 / 危險)」、「處置方式(清除、再利用)」等法規用語,避免混淆。
- 揭露區間一致性:所有數據應與報告書年度相符,避免出現跨年度數據未註明。
- 三年趨勢更具說服力:如有歷史數據,建議呈現3年產出趨勢與回收率變化,突顯進步。
- 回收不是目的,源頭減量才是關鍵:除了強調回收率,也應說明企業如何在生產設計與物流流程中減少產生廢棄物。
永續報告書的環境章節,重點不在於追求完美或包山包海,而在於「聚焦重點、說出真相、呈現進展」。建議企業從自身營運實況出發,選擇具代表性的揭露面向,搭配具體數據與改善行動,逐步建立可信的揭露架構。對中小企業而言,可從盤查邊界、節能措施、水資源回收或廢棄物減量等切入,並逐年累積資料與管理能力,逐步朝向與國際揭露趨勢接軌。
競爭力企管擁有ISO認證輔導的豐富經驗,以及專文詳細說明ISO標準、企業管理與時事新知等文章分享,讓經驗豐富的專業顧問師一對一線上諮詢為您服務,無論是ISO標準認證、ESG企業永續報告書相關問題、企業管理與教育訓練課程,都歡迎您預約服務!
參考資料:金管會、櫃買中心、ESG數位平台(台星科、南茂、日月光、威剛永續報告書)
圖片來源:Freepik
相關文章:
競爭力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全台免付費專線:0800 800 248
LINE線上諮詢:
Views: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