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淨零排放時代,全球各國積極展開減碳戰役,而碳價機制逐漸崛起成為全球氣候行動的關鍵工具之一。各國紛紛加入碳定價的行列,而其機制在全球已經超過70個國家或地區,透過多元的方法和管道實施,共同為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前進。
什麼是碳定價?
碳定價是將二氧化碳訂定一個價格,主要目的是減緩氣候變化,能使企業更積極降低碳排放,同時創造永續發展新商機。然而,由於碳是一種無形且無觸感的物質,在碳定價的制定上面臨相當的複雜性。因此,大多數國家主要採納以下2種機制以實施碳定價。
- 碳稅、碳費:使用者付費概念,政府制定碳價格與碳排放量進行課稅或收費;
- 碳交易:導入市場交易機制,透過設定碳排放權的上限、配額、交易、流動、買賣,例如A企業碳排配額有餘的額度,可以透過交易將碳權賣給其他企業,進而增加收益。
碳價機制現況
近年來,碳價機制逐漸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主要工具,而「歐盟碳交易市場」(EU ETS)作為全球最成熟的碳交易市場,擁有27個會員國。此外,紐西蘭、韓國、日本、加州、加拿大等地也建置了自己的碳交易市場。近年,中國在2021年6月啟動了全國性的國家碳交易市場,預計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其中歐盟於2023年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措施」(CBAM)突顯了歐盟對於碳定價的引領作用。該措施的實施動因源於歐盟市場長期以來在碳定價方面的卓越表現,並希望能夠引領其他國家為減碳共同努力。
全球現行的碳價制度數量持續增加外,亦有新興市場陸續投入,依據國際碳行動夥伴資料顯示,美國華盛頓州已於2022年9月頒布最新的「總量管制投資計畫」,將設定總排放上限,對華盛頓州內的75%碳排放量進行管制。印尼宣布實施強制性的國家排放交易系統。奧地利該國的ETS,部分涵蓋歐盟碳市場未涵蓋的化石燃料產業,如運輸業、建築業、廢棄物處理業、農業以及小型工業中的化石燃料產生的碳排放量。
此外,根據2023年《碳價現況與趨勢報告》的數據,全球實施碳定價機制的國家已達73個,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3%。由碳交易市場或碳稅產生的金額已累積達1,000億美元,其中約40%被用於推動綠色支出,10%用於補償家庭或企業。
台灣碳定價機制現況
目前除了台灣,其他國家尚未廣泛實施碳費徵收機制。然而,一些國際組織仍在積極倡議碳費的應用,並將其視為一種紅利,重新分配給國民。
台灣碳權交易所於2023年8月7日成立,儘管目前尚未實施「總量管制」制度但該交易所目前僅執行「自願減量額度交易」。這種類似於「基線與信用交易」的機制要求企業提出自願減量專案,只有在實現減碳目標的情況下,才能取得可拍賣的碳權,然後銷售給有碳費抵換需求的開發單位或企業。然而,歐盟目前實施的總量管制交易制度並不承認自願性碳交易市場所產生的碳權抵換,這將成為未來需關注協商的重要議題。
「碳費」與「碳稅」,差別在哪裡?
- 收取機關與使用的不同,「碳費」由環保署收取,並可專款專用於「減排」;「碳稅」由財政部收取,並納入於國家財政稅收,可用於社會福利與基礎建設等。
- 支出彈性有所差異,「碳稅」因具有「統收統支」特性,用途寬廣,可廣泛的照顧民生,彈性較大;但「碳費」的使用範圍就較小,例如《氣候變遷因應法》內已列碳費9項用途。
碳稅與碳費並非互斥,即便台灣已先推動碳費制度,未來仍保有實施碳稅機制的討論空間,尤其在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與碳關稅密切相關)開始進行後,更需要配合國際情勢的要求,做彈性的調整。
2024年,台灣的首次碳權交易首戰告捷。碳交所表示,此次交易總量達到8,520公噸,相當於約新台幣2,500萬元的碳權,其中金融業為最大買方。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碳交所首次交易僅售出1.2萬公噸碳權,而台灣在這場初次交易中卻表現出色,其交易量是新加坡的七倍以上。
總體而言,碳價機制在全球範圍內的推動呈現日益凸顯的趨勢,世界各國為因應氣候變遷持續致力於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在未來,碳價的應用將進一步擴大,成為推動全球永續發展的關鍵驅動力。
參考資料:今周刊、ESG遠見、CSRone、聯合新聞網
競爭力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全台免付費專線:0800 800 248
Views: 63